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打造“互联网+农业”整体服务架构体系
智慧种植 智能养殖 智慧仓储 冷链运输 农业溯源 电商平台

高端物联网设备供应商

—— 基于全无线垂直领域应用
智能灌溉 智能养殖 智慧农业

智能灌溉

让农业生产更简单

露天使用永不断电

依托强大的数据传输功能,多参数深层次采集土壤等各项数据

对精准灌溉提供智能决策,一键操作

点对点控制距离10KM

智能养殖

让养殖生产更安全

防水、防尘、多合一可扩展

多方位异常预警

农业百科

【智慧水产】养鱼先养水,水质管理需注意

发布时间:2021-03-01 14:13:33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养殖的出现,传统的养殖模式开始向这一新型养殖方式靠拢。物联网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

 
 
鱼类养殖中需要监测的几个方面:
1、养殖水域环境监测
(1)温度监测
          温度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这其中包括进水口温度,池内温度,养殖场空气温度等。根据经验总结,在适合的水温范围内:1)水温越高,鱼类摄食量越大,更快生长;2)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计算好合适的水温,对鱼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养殖水域水体温度,当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范围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将现场情况通过短信发到用户手机上,监控界面弹出报警信息。用户可通过重新设置,自动打开水温控制设备,当水温恢复正常值时,系统又会自动关闭。
 
(2)光照检测
        光照时间长短、强弱决定着鱼类生长的繁殖周期和生产品质,光照系统会自动计算水域养殖时鱼类需要的光照时间长短,是否需要开关天窗。
2、养殖水域水质监测
        春季是养殖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同时也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养殖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产养殖关键因素之一是水质,广大养殖户要定期观察池塘水质变化,保障养殖产品的生长环境。
(1)PH值监测
        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会引起鱼类鱼鳃病变,氧的利用率降低,照成鱼类生病或者水中细菌大量繁殖。系统安装PH值测试探头,当水体PH值超过正常范围时,水口阀门自动开启,进行换水。
(2)溶解氧监测
        溶解氧的含量关系着鱼类食欲、饲料利用率、鱼类生长发育速度等,当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时,系统会自动打开增氧泵增氧。
        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包括水体氨氮、亚盐、pH、溶解氧、遗传、病原、天气突变以及人为操作不当等都可能造成水产养殖的失败。其中,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在养殖水环境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淡水中饱和溶氧量只相当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20,海水中更少,因而水中的溶氧量成为水生动物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是水产养殖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水质因子之一。
 
溶解氧与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关系
        在水产动物病害当中,细菌性疾病的致病源多数是属于条件致病菌,其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即为重要的限制因子。许多致病菌都需要无氧环境进行繁殖,例如导致草鱼肠炎病的肠型气单胞菌,另一方面,水体缺氧会导致水产动物免疫力下降,进而爆发病害;当水体溶氧充足时,厌氧菌的繁殖将受到抑制。所以,实际生产中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是预防水产病害的最有效措施。
 
 
溶解氧对水体益生菌的影响
         水体溶氧也会对水体中的菌相产生影响,若是水体中溶氧不足,好氧菌就没办法发挥作用,甚至因为竞争抑制被厌氧有害菌代替了原来的优势地位,这样,致病菌占优势养殖动物就容易得病。
 
水体溶解氧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不仅为水产动物提供饵料,又可以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但是在夜间,藻类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若是溶氧不足,夜间极有可能发生缺氧。

 溶氧足有助于增强水体动物免疫力
        水中充足的溶氧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耐受能力,增强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处于连续低溶氧环境中的动物,其免疫力下降,虾蜕壳困难,养殖动物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大大减弱。

 溶氧足可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生成
       水体中对养殖对象影响比较大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而这类物质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不容易生成。
 
影响溶氧的因素
 藻类
        是养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浮游生物,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色的好坏其实就是反映了水体中藻类的丰富程度。藻类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至少占了水体中总溶氧水平的80%,另外的20%来自于大气氧分压。因此,很多养殖户认为,只要多开增氧机,一定不会缺氧,这是一个必须要纠正的观念,一旦倒藻,就算是24小时开增氧机,水体的中下层也会处于亚缺氧甚至是缺氧状态。
 

化学耗氧
        底泥中的一些还原性化学物质在氧化过程耗氧,所耗氧占15~80%,是化学耗氧主要根源,包括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
 
生物耗氧
        水产动物生活必须耗氧,所耗氧占20~25%。
 
判断溶氧情况的方法
 
观察水色变化
 
        通常水质恶化后根据溶氧从高至低的顺序,水色开始变清,逐渐由清变白,进而变红,最严重时变黑。
 
观察水中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活动状态
 
         缺氧时,浮游动物常聚集在水体上层,底栖动物会靠近池边,不怕惊吓。
 
观察养殖动物的摄食情况
 
        轻度缺氧,摄食减少,严重时停止摄食,开始“溜边”“浮头”,聚集增氧机旁。
 
观察底质及水质
 
        缺氧时底质发臭,可以闻到明显的异味,油质泡沫增多。
 
测定溶氧
 
         水体溶氧最好在5mg/L以上,低于3mg/L则表现为缺氧。
 
应对措施
 
生物增氧法
 
        水产养殖前先进行培水肥水,利用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给池水补氧。如果池水清瘦,采取灵活结合施用有机肥、多抗培水膏、藻类生长素、氨基培水液、肥水EM等。
 
注水增氧法
 
        池塘中的溶解氧量较低,可通过水流经过一定的流程和落差提高含氧量或抽取溶解氧较高外源水注入池塘内,以提高增氧效果。注水补氧宜早进行,防止因缺氧而一次注水过多或注水时间过长,导致池塘水质条件急剧变动引起养殖动物强应激反应。
 
(3)氨氮含量监测
        养鱼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氨氮含量超高,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系统监测氨氮含量,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要对养殖区进行清洁或换水。
        氨氮是较早作为水质检测的一项常规指标。为什么将氨氮作为评判水质好坏的标准?因为水体中氨氮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氨氮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我们通常检测的氨氮是水体中铵根离子(NH4+)和非离子氨(NH3)的总称。
 
        水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投喂的饲料。现行饲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蛋白质含量高低。而饲料中的蛋白被鱼虾摄食后,只有一小部分会被消化吸收,大部分会排泄进入水体。这部分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无机态的氨态氮和硝态氮。这两部分的氮元素最终被藻类和微生物利用重新进入物质循环中。
氨氮毒性
        氨氮在水体中会以上面的平衡关系进行转化。铵离子的毒性较弱,而非离子氨则具有较强的毒性。非离子氨非常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体内,导致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血液载氧量下降,进而表现出缺氧症状。同时非离子氨也会对鱼虾的神经系统造成破坏。即使是低浓度的氨氮,长期接触也会损害鳃组织,引起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抽搐、游窜现象,并时突然下沉又上浮,腹部向上、 痉挛等症状,几次反复之后死亡沉入塘底。
2.呼吸急促,鱼口时而大张不能速度闭合。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急性中毒时能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
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吃料沫;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长时间会造成烂鳃。
氨氮毒性的影响因素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平衡向右移动,氨氮的毒性增加;平衡向左移动,氨氮的毒性减弱。而温度和pH的升高会使平衡向右边转化,进而导致毒性增强。除此之外,提高水体溶解氧和增加盐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氨氮的毒性。
 
氨氮的处理
 
物理方法
 
        通过换水和物理吸附,可快速降低水体氮氮浓度。换水是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外源水质较差,难有优质水源可换,操作难度越来越大。也可采用减少或停止投喂。物理吸附可使用沸石粉、活性炭、浊水净等物质,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水体氨氮。但这种方法只是将氨氮聚集于底部,一旦出现反底,会进一步恶化水质。
 
化学方法
 
        氨氮的化合态低,呈还原性。故使用强氧化作用的化学制剂都能对氨氮起到一定的氧化作用。曾有人在鱼塘使用过硫酸氢钾处理氨氮,50%含量的过硫酸氢钾用到了500克/亩。上午使用,下午检测,氨氮从8mg/L降到了1.5mg/L以下,效果非常快。但是从第二天开始,每次检测都呈上升趋势,到了约第三天下午,基本回到原来水平。所以化学方法可用于紧急情况处理,并未能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氨氮问题。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藻类、菌类作用吸收氨氮。铵肥是藻类生长过程中的必需氮源,绝大多数藻类是可以直接吸收离子氨的。光合细菌也可以直接利用氨氮作为受氢体而进行光合作用。其它有益菌如芽孢杆菌、酵母菌等,虽然不需要直接利用氨氮,但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而减少氨氮的积累。同时也可施用醋酸、乳酸菌、EM菌加红糖浸泡活化等方法来降低pH值来解除氨氮毒性。
 
        所以说,在不减少投喂量的前提下,通过丰富藻类和菌类,才能从源头上降低氨氮浓度。在实际操作中,菌类和藻类的繁殖都有一定的生长时间段,且受天气水体环境影响较大,一般需要3天以上才能显现一定效果,生物防控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不易发生反弹。